灵渠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全长37千米,是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一条古代运河。灵渠开凿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 年),并持续使用至今,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秦统一中国进程中的三大水利工程,是持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南部水运交通战略要道,是见证中华文明统一与融合的杰出水道,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认定为“全球重要的运河史迹”,对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荣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灵渠主体工程包括渠首分水工程、南渠和北渠三部分,其中分水工程由铧嘴、天平坝组成,将湘江上游水源进行“三七分水”,并通过开挖北渠连接湘江,开挖南渠连接漓江,从而连通了长江、珠江水系乃至中国古代内河水运网。
灵渠是人类历史中现存最早的山区越岭运河,展现了古代中国水运水利技术的高超成就。灵渠的建造者通过对地形、地貌和水系精确勘察,进行精心规划设计,克服水源选择以及山地高差等难题,最终实现了两江水运顺利沟通。其中,渠首工程有效解决了湘江与漓江之间的高差问题和水量分配问题,是中国古代分水技术的代表;航道布置上实践“弯道代闸”技术,是人类历史中弯道代闸技术应用的早期经典范例。灵渠航道上的陡门,是简便易行的通航辅助设施,被誉为“世界船闸之父”。
灵渠工程展现了中国文明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独特水利思想。结合不同渠段的地质水文条件,最大限度地整合与利用自然资源,布置了陡门、堰坝、水涵等不同类型的水工设施,通过单体的巧妙设计和不同设施的灵活组合,用极简易的操作方式就可以在不同水情下精确控制水量,维持动态平衡,持续发挥航运、灌溉、泄洪、生活用水等方面的最大综合效益,是全球范围内农业文明时期多功能运河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杰出范例。
灵渠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和世界文明的交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秦汉时期,灵渠的开通直接推动了中央王朝统一岭南的历史进程。在其后两千多年中,灵渠作为中原进入岭南的唯一水道,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深入交流和充分融合,促进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岭南百越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同时,灵渠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东南亚等地区以及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对话,具有突出普遍意义。